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

在南緯四十二度,遇見漂泊信天翁

2017年最後一趟旅程,去了南方的紐西蘭
因緣際會,特別感謝BLIFA,Mayumi, Karen, Igor, 還有一道去的Yumin
終於親眼看到信天翁與巨鸌的海上英姿,感動難以言喻。
當有機會親眼目睹,很難不想去保護牠們,或者沉思能多做些甚麼。




紐西蘭人比台灣少一個數量級,只有四百萬餘,倒是聽說羊的數量有二千萬。
海岸線長的多,看地圖就知道,加上有許多峽灣,實際數字就很難算了(應該是無窮大吧! )
數字上是一萬七千多公里,約莫是台灣的十倍。

因為人口密度低,保育應該不難吧?  Karen說,他們主要擔心的是外來種的問題,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到偏遠地區、島嶼去想辦法清除外來的鼠類或者其他掠食性動物,避免危及本地物種的存續。K問,台灣的外來種問題嚴重嗎? 我想應該是吧,只是也不太清楚,有沒有像紐西蘭努力制定的目標,希望在2050年成為無外來種的國家。

從布倫亨往凱庫拉的海濱高速公路,因為去年一場地震而被迫關閉,經過十三個月的努力
終於在12月15日這天首度開通,我們幸運成為第一天的訪客。

其實沿途還有些路段尚未鋪設完成,只是因為中斷太久,當地的農業、旅遊受到許多打擊,
才決定先開放,從海上可見當初地震走山的痕跡,想見當初整段公路柔腸寸斷的景象。














宣傳海報上展示修復前後的景象






















次日,一早搭車到碼頭,"Encounter Albatross"船並不大,總計一位老船長跟九位乘客。
見到船的當下有點不解,是搭船還是搭車? 上了拖曳車後的船,
車子緩緩倒車開進碼頭,進入水中後,船舶啟動,往外海出發。

很特別的安排,所有船舶都停在陸地上,所以不需要很多泊地。



















登船出海,兩個多小時,沒有看到任何海廢。
好不容易遇到一艘下網的漁船,周邊自是海鳥圍繞,
給了我們機會目睹海鳥行為,petrel在船邊繞,有些gull停在船頂,想是想等現成的食物。



















海鳥跟船等食物的情況應該各區域都時有所聞。歐盟禁止拖網船丟棄漁獲後,有些人擔心會減少海鳥的食物來源,有人覺得可以減少海鳥因為靠近漁船討食而造成的死亡。
海鳥跟船的互動想來很複雜,非單一因素可以解釋。
聽說最近夏威夷漁船海鳥混獲率增加,不知道是否因為海中食物減少,海鳥餓到只好去船上討食物。

在海上生活還是不容易啊~

船長放下餌籠,籠內是各種魚類內臟等殘留物,很快吸引信天翁跟鸌鳥到船邊,
讓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。海鳥彼此也是有階級的。最大的漂泊信天翁肆無忌憚的咬食,巨鸌在旁邊隙縫中爭食,有點像原野上的大型貓科食物跟獵狗的關係。偶爾信天翁跟信天翁、巨鸌跟巨鸌自己搶起來,多過跨種之間的紛爭。四周還圍繞著白頂等不同種類的小型信天翁。以及海鷗在頭頂上盤旋,隱約畫著界線。
一直等到食物耗盡,才在旁邊稍作休息,清清喉嚨之後,一隻一隻的,踩著水花,
向遠方飛去。


 
















船行得更遠,有幾隻petrels一直跟在船邊,看他們飛著飛著,不停在船後繞圈,就可以知道,它們飛行的速度比船快得多。

船長二度放下魚內臟籠,幾隻是之前跟來的,幾隻是附近的,海鷗的數量倒是少了些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此地有賞鯨船,不過航程更遠,屬於特許,僅有一家原住民公司獨家經營,
有更嚴格的賞鯨規範。其他船長們只能帶大家去看海豚跟海鳥。
對我們來說,這樣也就夠了。

回程途中,船邊閃過幾個黑影,原來是海豚,三五隻海豚迅速的從船邊竄過。用飛炫兩字形容海豚的行為著實貼切,雖則這幾隻並非飛炫海豚。

















回到岸上,船長給了我們一份今日目擊清單,種類及數量都有,相當專業,
不用擔心記不住物種名稱。

下午去海濱漫步,看海鳥(gull colony)以及各種海濱動植物,
去年一場大地震,導致海濱地層上提,最劇烈達四公尺之多。
好在對於海洋生物衝擊不大,除了很多貝類因為從此離水而死亡之外,
多數生物,包括各種鳥類、海豹多停留在原地,並未離去。
而海鳥繁殖區內,一塊不大的範圍內,有成千不同年齡的幼鳥到成鳥聚集在一起。
看似安穩的過日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後山則是Hutton shearwater的復育場,當地保育團體已經進行了幾年的復育計畫。
每年在此地孵育幼鳥,加以照顧,希望他們離巢之後,終能夠回到此地繁殖。

途中遇到一對老夫妻,投入shearwater保育超過五十年,

看夫妻倆一個帶網、一個帶標記(老太太脖子上繫的可不是項鍊,是可以加在鳥腳上的TAG),真是甜蜜的終身工作。



  

海濱有不少遊客,也有帶著魚槍的潛水客,這裡的打魚有明確的規範,
魚槍捕撈數量都有限制,屬於合法的採捕行為。

照片中的女子,看來是修女打扮,只是頭上拿了頂飛盤當遮陽帽,別有一番趣味。



海邊有不少告示牌,最主要的是提醒遊客,這裡的海岸因為震災受到嚴重損害,請大家不要採補貝類跟海藻,好讓海洋生態系復甦。告示牌上有QR CODE,可以下載紐西蘭釣客APP,告訴妳每個地區的釣魚規範。

這裡的官方語言是英文跟毛利語,不過,警示語言是英語跟(簡體)中文

這裡的華人真的不少,統計上有10%,一路行來聽到不少中文是真的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照片看起來寧靜致遠,當下其實挺吵的
海鳥嘰哩呱拉的叫聲、海豹低沉的吼叫
還有海上信天翁們搶食聲,
努力提醒你這是個如此健康的海洋生態系












逛進超市,鮪魚罐頭上目不暇給的標章跟永續字樣
sustainably, reduce bycatch, MSC, health, 多到快有greenwashing的氛圍。
想起一個墨西哥學生說的,墨西哥超市內的罐頭都有Dolphin Safe字樣,
當來到台灣,沒有這種罐頭,她花了快一年時間,才說服自己可能的愧疚感,去買沒有標章的鮪魚罐頭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走在紐西蘭海岸,真正感受自然海岸
想著我們在台灣,能看到如此大片自然海岸,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實在不多
憶及Dr. Pauly  的Ocean shifting baselines 說法,
當我們沒有機會見到曾經的生態豐度
就容易以為我們所見就是真實的狀況
因此很難想像我們要努力的目標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保育是一種文化,深植在紐西蘭人心裡,
台灣呢? 我們可能還需要時間。